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论文 »

从苏州警察在工地拔枪看警察能否在农民工讨要工资中使用枪支/曹红星

时间:2024-07-22 05:59:40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651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从昨天到今天,各大网站、新闻媒体纷纷在头版头条传播“曝6月6日,一安徽民工在苏州工地突发脑溢血送院,因民工没钱,建筑公司又不肯付钱,未及时得到救治而死亡。数十名死者亲属及老乡在6月18日聚集工地讨说法时,老板报警后,淞泽派出所副所长张建林率警察赶到。在纠纷现场,淞泽派出所副所长张建林拔出配枪。”媒体矛头似乎口径一致,派出所民警不该拔枪对农民工。
但笔者认为,警察该不该拔枪,与对方是不是农民工没有任何关系。仅仅以对方是农民工,就一概要求警察不得拔枪不仅于法无据,也使警察处于渎职的边缘。本案中首先警察拔枪的地方是在建筑工地,并非在法庭上。如果说农民工权益受到损害,依法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到法院起诉,警察拔枪相对,干扰民事诉讼案件进行,这样的警察绝对应当开除警队,追究法律责任。但是在农民工不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而是哄闹、围堵施工工地,打砸施工人员、设备,这就不再是农民工的维权行为,而是暴徒的流氓行为。对这样的行为警察如果不制止,甚至不通过拔枪警告就不能制止,警察就必须拔枪,否则绝对是失职、甚至渎职,同样应该开除警队。
笔者对这样的新闻有一个感慨,维护权益能否超越法律规定?无容置疑,本案中农民工兄弟在工地上脑出血死亡,即便不构成工伤,根据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工地建筑公司作为用人单位也应当依法给予一定的补偿,而非置之不理、一毛不拔。但是农民工讨要赔偿或者补偿,能否通过围堵工地、阻挠施工的方式进行?众所周知,双方发生争议可以协商,协商不成的可以起诉,但围堵工地、阻挠施工可以肯定也是违法的。我们不能以违法的手段来追求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否则就是以暴制暴,就是对法制秩序的破坏,并不能从根本上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笔者对这样的新闻还有一个感慨,现在的个别记者报道新闻根本不考虑真实性、全面性,而是断章取义、哗众取宠。正如在本案例中,这些记者对所谓的农民工“共30余人到工地采取断电、断水等方式讨要说法,并围堵工地大门、阻挠工地车辆进出。淞泽派出所张副所长带领民警和警辅队员即予制止,但死者家属情绪激动,抱住张副所长双腿,其余人员围攻警务人员”的事实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却仅仅看到了警察拔枪。笔者试想,如果有朝一日,这样的记者也被这样的农民工围攻的话,警察还该不该拔枪呢?!

国家劳动总局关于制定《国务院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实施细则的若干问题的意见

国家劳动总局


国家劳动总局关于制定《国务院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实施细则的若干问题的意见
1981年3月26日,国家劳动总局

为便于各地区制定《国务院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的实施细则,现就若干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国务院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以下简称《探亲规定》)所称的父母,包括自幼抚养职工长大,现在由职工供养的亲属。不包括岳父母、公婆。
二、学徒、见习生、实习生在学习、见习、实习期间不能享受《探亲规定》的待遇。
三、《探亲规定》所称的“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是指不能利用公休假日在家居住一夜和休息半个白天。
四、符合探望配偶条件的职工,因工作需要当年不能探望配偶时,其不实行探亲制度的配偶,可以到职工工作地点探亲,职工所在单位应按规定报销其往返路费。职工本人当年则不应再享受探亲待遇。
五、女职工到配偶工作地点生育,在生育休假期间,超过五十六天(难产、双生七十天)产假以后,与配偶团聚三十天以上的,不再享受当年探亲待遇。
六、职工的父亲或母亲和职工的配偶同居一地的,职工在探望配偶时,即可同时探望其父亲或者母亲,因此,不能再享受探望父母的待遇。
七、具备探望父母条件的已婚职工,每四年给假一次,在这四年中的任何一年,经过单位领导批准即可探亲。
八、职工配偶是军队干部的,其探亲待遇仍按一九六四年七月二十七日《劳动部关于配偶是军官的工人、职员是否享受探亲假待遇问题的通知》办理。
九、职工在探亲往返旅途中,遇到意外交通事故,例如坍方、洪水冲毁道路等,造成交通停顿,以致职工不能按期返回工作岗位的,在持有当地交通机关证明,向所在单位行政提出申请后,其超假日期可以算作探亲路程假期。
十、各单位要合理安排职工探亲的假期,务求不要妨碍生产和工作的正常进行,并且不得因此而增加人员编制。
十一、各单位对职工探亲要建立严格的审批、登记、请假、销假制度。对无故超假的,要按旷工处理。
十二、有关探亲路费的具体开支办法按财政部的规定办理。
十三、一九五八年四月二十三日《劳动部对于制定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员回家探亲的假期和工资待遇的暂行规定实施细则中若干问题的意见》予以废止。
铁道部、交通部也可以根据《探亲规定》,参照上述意见制定铁道、航运系统的实施细则,在本系统内统一执行,并抄送国家劳动总局备案。


对《民通意见》第118条废止的理解

邱胜奎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18条,是有关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保护的规定。原文如下:“118.出租人出卖出租房屋,应提前三个月通知承租人,承租人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购买权;出租人未按此规定出卖房屋的,承租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宣告该房屋买卖无效。”

根据这一规定,我们可以得出两种结论:

1、当承租人向人民法院主张优先购买权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应当认定房屋买卖合同无效。

2、当承租人不向人民法院主张优先购买权的情况下,房屋买卖合同应当有效。

那么也就是说,这样的合同属于效力待定的合同,类似这样的规定,在法律条款上很多,诸如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签定的超过其智力水平的合同、无权处分他人财产的合同、未取得预售许可证的商品房买卖合同、未取得房地产开发资格而签定的房地产开发合同等等。

这在《合同法》及《物权法》没有颁布之前,不会产生争议,而当我们把这一条款与《合同法》及《物权法》的规定对比之后,会发现产生了极大的矛盾。

先来看看《合同法》的规定:“第二百三十条出租人出卖租赁房屋的,应当在出卖之前的合理期限内通知承租人,承租人享有以同等条件优先购买的权利”,很显然,这一规定并未涉及合同效力的问题。《合同法》有关合同无效的规定如下:“第五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当我们试图通过《合同法》第52条的规定来证明侵犯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房屋买卖合同无效的时候,会发现十分的牵强。唯一可能无效的情况就是:当购买人明知或应知房屋存在租赁关系且房屋所有人未就房屋买卖通知承租人时,可以依据第(二)项,恶意串通,来确认合同无效。也就是说,在没有其他无效情形的情况下,在《合同法》的框架内,已经不认为此类合同属于无效合同,甚至也不属于效力待定合同,而应属于有效合同。

再来看看《物权法》的规定:“第九条 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据此,当出租人将房屋卖给第三人,并办理过户登记手续后,第三人已经享有了房屋的所有权。在此情况下,如果承租人根据《民通意见》第118条的规定,要求确认合同无效。该如何处理?是法院确认合同无效,然后撤消房屋过户登记手续吗?

在此情况下,法院可以适用“善意取得”理论来解决房屋所有权归属的问题,但是也存在一个问题,善意取得的适用前提应当是无权处分,出租人对自己房屋的处分并非无权处分。

鉴于上述冲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废止2007年底以前发布的有关司法解释(第七批)的决定》(法释〔2008〕15号)废止了“民通意见”第118条,今后在遇此类案件时,当适用合同法的规定,确认合同有效,对于承租人因此而遭受的损失,由出租人承担。

2010.8.7